日前,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,对90个产品予以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并实施保护,我省黄里笆斗杏、合肥龙虾、广德黄金芽、沙沟西瓜、六郎河蟹等5个产品上榜。至此,我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增至99个。(4月18日《安徽日报》)
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,质量、声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域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决定的特色产品。其核心在于将“地域基因”转化为品牌价值,通过法律手段保护产品的独特性和市场竞争力。从黄里笆斗杏的悠久种植史到广德黄金芽的唐代茶韵,地理标志产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技艺,是农耕文明与地域特色的“活态博物馆”。通过品牌化运作,这些“藏在深巷”的农产品得以走出地域限制,在更大市场空间中释放价值。
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是地方特色文化的“金名片”,更是乡村振兴的“新引擎”,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品牌溢价带动增收致富。地理标志的“官方认证”为产品贴上“品质保证”标签,合肥龙虾、六郎河蟹等通过标准化生产与品牌营销,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,溢价能力增强。数据显示,地理标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同类产品20%以上,直接带动农户增收。
产业链延伸激发集群效应。合肥龙虾体大光亮、肉质饱满,围绕其形成的养殖、捕捞、加工、销售以及餐饮等完整产业链,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,从养殖户到厨师,从运输人员到销售人员,众多劳动者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就业增收。同时,产业链的发展还能带动周边配套产业,如包装、物流等行业,形成“一业兴、百业旺”的发展格局。
文化IP激活乡村旅游。地理标志产品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,黄里杏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活动,将产品优势转化为文旅资源,吸引城市消费者体验农耕文化,为乡村注入“流量经济”。
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。地理标志保护强调“天人合一”的生产方式,六郎河蟹养殖依托长江湿地生态,注重环境保护,这种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保障了产品品质,更推动了乡村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。
地理标志产品的培育非一朝一夕之功,需政府、企业、农户形成合力。安徽省通过知识产权保护、标准化生产、品牌推广等“组合拳”,构建起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的制度保障。未来,应进一步深化“地理标志+”模式,探索与电商平台、现代农业科技的结合,让传统产品焕发新生机。同时,加强监管防止“冒名顶替”,维护品牌形象,让地理标志真正成为农民的“摇钱树”,乡村的“振兴码”。
从田间地头到消费市场,地理标志产品架起乡村振兴的桥梁。当“土特产”变身“金招牌”,不仅激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,更点燃了农民致富的希望。 (作者 章平周 )